知識點:抗震縫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》規(guī)定,,新建,、改建、擴建的建設工程應進行抗震設防,,在《電氣設施抗震設計規(guī)范》中也規(guī)定了新建,、擴建和改建的電力設施必須達到抗震設防要求。同時對電氣設施做出了“中震不壞,,大震可修”的規(guī)定,。 但是在該規(guī)范中的第6章的“電氣設施”章節(jié)中,,只對抗震烈度為7度,、8度等地區(qū)的電氣設施進行了抗震方面的要求,對6度地區(qū)沒有提相關,,是否說明6度地區(qū)由于地震烈度較小,,所以默認滿足6度的抗震設防水平?
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(guī)劃學院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,,在親赴災區(qū)實地考察災區(qū)古建筑與文物損毀情況后表示,,地震災區(qū)的"世遺"(世界文化遺產)和"國寶"(國家級文化保護建筑)的現狀是"整體尚存,露椽落瓦,;局部垮塌,,存真毀假",歷史文物中老祖宗留下的建筑遺產大都沒倒,,倒掉的多是近一二十年來質量不高的仿古建筑,。 正如常青教授考察所發(fā)現,在我國名勝古跡中有許多建筑,,如寺廟,、佛塔、亭臺等歷經多次強烈地震而巍然挺立,、完好無損,,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抗震奇跡。如廣西合浦縣的四排樓,,因經歷多次地震及強臺風卻安然無恙,,故被稱為"抗震閣";位于河北薊縣的抗震寺--獨樂寺,,被建筑學權威梁思成先生譽為"集古代建筑之大成",,能抗8級以上地震,;山西省應縣也有"抗震塔"。 這些古代建筑何以能抗震,?一些建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:一是這些古建筑均為木建筑,,木材是柔性材料,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變形,,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恢復原狀的能力,;二是在結構上、梁柱之間,、斗拱之間,,或榫卯連接,或木齒相咬,,均無一鐵一釘,,不僅結實巧妙,而且能耐蝕抗震,;三是在建筑上,,有的是以多根圓柱承重,當地震力作用于建筑時,,圓柱之間會產生緩沖力,,從
實際上,現在的房屋如果能嚴格按照設計進行施工并保證質量的話,,7級地震應當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壞,。在日本,許多高層公寓多半與高層寫字樓作了同等水平的抗震設計,。另外,,在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膠系統(tǒng)的積層橡膠。在裂度為6的地震發(fā)生時,,就可將建筑物的受力減少至二分之一,。一種超高層樓房用抗震裝置,使用的是類似橡膠的黏彈性體,,該裝置可將強風造成搖動減輕40%,,同時可提高抗震能力。近日,,日本開發(fā)了一種名為“局部浮力”的抗震系統(tǒng),,即在傳統(tǒng)抗震構造基礎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撐整個建筑物。據日本媒體報道,,普通抗震結構把建筑物的上層結構與地基分離開,,以中間加入橡膠夾層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撐建筑物。據日本媒體報道,普通抗震結構把建筑物的上層結構與地基分離開,,以中間加入橡膠夾層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撐建筑物,。
七度區(qū),建筑高度不到24米,,局部大跨度,。審圖要求抗震等級按照二級,個人認為可以把大跨度部分的抗震等級設置為二級,,其他部位都是三級,,不知道大家遇到這情況都怎么處理的?
中國現在的抗震計算是基于小震不倒的計算,,中震和大震的抗震要通過概念設計實現;現抗震規(guī)范上設防烈度為基本設防烈度,,也就是對應著中震設防,,這兩者是不是有些矛盾呢,用中震的設防烈度,,實現小震的抗震設防,??求解,,我哪里理解錯了!
請問下大家,在算底框結構2拖4時,,抗震演算如何計算啊?是磚混部分與框架部分分開算嗎?還是和在一起算?謝謝高人們解答下,,謝謝了
《高規(guī)2010》: 3.4.10 設置防震縫時,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 1 .防震縫寬度應符合下列規(guī)定: 1)框架結構房屋,,高度不超過15m時不應小于100mm,;超過15m時,6度,、7度,、8度和9度分別每增加高度5m、4m,、3m和2m,,宜加寬20mm; 2)框架-剪力墻結構房屋不應小于本款1)項規(guī)定數值的70%,,剪力墻結構房屋不應小于本款1)項規(guī)定數值的50%,,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。 2. 防震縫兩側結構體系不同時,,防震縫寬度應按不利的結構類型確定,; 3 .防震縫兩側的房屋高度不同時,,防震縫寬度可按較低的房屋高度確定; 4 .8
橋梁抗震錨栓安裝
實際工程中,,當房屋的平面或立面形狀復雜或結構剛度截然不同時,,一般會設置防震縫。對于既有建筑的抗震鑒定,,我們往往需要對防震縫的寬度進行評價,。因此對各個時期防震縫寬度的要求進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。 一,、各版本設計標準的規(guī)定 《工業(yè)
抗震等級與場地類別有關系嗎,?比如20米高框架,7度區(qū)(0.15g),,丙類建筑,,在二類場地與四類場地的抗震等級分別是多少?[ 本帖最后由 dhxin 于 2011-5-30 09:50 編輯 ]
目前手頭有一工程,,一棟建筑物框架結構,,長126米,中間高兩端低,,將中間高的部分設縫分開,,兩端建筑物高度20米,中間建筑物30米,,按抗震2010,,中間的抗震等級為二級,兩端的抗震等級去多少,?是三級,,還是二級,出處在那,?謝謝各位
本帖最后由 alphalx 于 2013-4-19 08:55 編輯 抗震調整系數rRE的疑問:公式右邊除以rRE,,即S≤R/rRE,,(rRE≤1.0)那不是提高了設計值S了嗎?即:考慮抗震的情況下,結構的設計荷載反而比不考慮抗震的情況下大,!為什么,?請大家指教!≤
我這邊小院算樓梯都用pkpm下的LT模塊計算的,,但在LT模塊下樓梯好像是不抗震設計的 不怎么怎么才能實現樓梯本身的抗震設計,。還麻煩大俠指點,謝謝
2010版的《建筑抗震設計規(guī)范》第3.9.2條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材料作了這樣的規(guī)定:“抗震等級為一,、二、三級的框架和斜撐構件(含梯段),,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普通鋼筋時,,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.25;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.3.且鋼筋在最大拉力下的總伸長率實測值不應小于9%”?,F在有一個普遍的問題,,那么上面說的框架和斜撐構件(含梯段),僅僅只是說框架結構的梁柱和樓梯的鋼筋需要滿足這些要求,,那磚混,、剪力墻結構呢?那除了主體以外,,基礎鋼筋是否需要滿足呢?還有就是結構板的鋼筋呢,?
抗規(guī)3.1.2條規(guī)定 6度時 除本規(guī)范有具體規(guī)定外,,乙丙丁類可不進行地震作用計算。,。,。 那么問題來了,這句“除本規(guī)范有具體規(guī)定外” 比較籠統(tǒng)?,F在我做一個框架教學樓,,圖審提出:“6.1.15條要求,應計入樓梯構件對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影響,同時GSSAP軟件具備結構模型中輸入樓梯的功能,,請補充好后將結構計算書重新上傳到回復系統(tǒng)中,,以便于審核?!?這個6.1.15條算不算是規(guī)范具體規(guī)定,?? 如果是的話,,那么豈不是都需要做抗震計算,??多層建筑,,框架有樓梯的占了99%了吧,,(還沒見過6度區(qū)的普通多層會去搞剪力墻的)。,。而6度高層是一定要抗震計算的,,那么設置3.1.2條又有什么意義了呢?,?
我們浙江這里是非抗震區(qū),,以前的建筑施工中鋼筋的箍筋也采用非抗震做法。但是現在這幾年就一直采用抗震做法,,請問什么原因呢,? 聽說08年汶川大地震后,建設行政部門下文要求采用抗震做法,,請問是嗎,?是的話,誰有這個文件,,謝謝,!
《高規(guī)》3.9.5明確:抗震設計的高層建筑,當地下室頂層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時,,地下一層以下抗震構造措施的抗震等級可逐層降低,,但不應低于四級。 地下兩層的高層,,當地下室頂層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時,,柱、墻的軸壓比限值地下二層是否理解為可以降低一級考慮,。比如原來一級的可以降為二級,,原來三級的可以降低為四級? 另外,,當地下室頂層(比如土0.00)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時,,土0.00以下是否可不設約束邊緣構件,?如果需要設置,約束邊緣構件是否也可以按照上一問題降低一級抗震等級考慮,?
地震支持制造商認為,,每個人都知道,縱向地震的主要功能是減輕地震造成的危害,。它們的地震強度可以達到六到九級,。當我們選擇時,我們會看到許多品牌的橋梁縱向抗震支撐,。那么,,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我們的抗震支架呢? 在選擇橋梁縱向抗震支撐品牌時,,首先要考慮的是抗震支撐的質量,。質量決定了它們的地震效應。最好的選擇是選擇一些品牌公司,,以確保其抗震支持的安全,。這樣的公司,抗震支吊架從最初的設計,、施工到最終安裝,,都有比較專業(yè)的施工人員。確保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符合國家質量標準,,特別是當安裝環(huán)節(jié)能夠行走時,,抗震支撐與建筑緊密相連,以保證其健壯性,,在突發(fā)性地震中,,最大限度的節(jié)能可以用來減少地震造成的災害。 當采用抗震吊桿改變支座強度時,,可以控制不同鋼構件的穩(wěn)定性,。在不同的地震作用下,它可以在不同的位置移動,??拐鹬蔚闹圃焐炭梢酝ㄟ^增加或降低不同附件的抗力來增加或降低抗震支撐的抗力,有效地防止長期使用中失去對支撐運動的控制能力,。 1.支架的動態(tài)旋轉,。